我国第一部主要的加密法规出现在 2013 年,当时政府承认比特币是虚拟财产,但禁止将其作为交易媒介。2017年,央行宣布首次代币发行(ICO)非法,导致比特币价值暂时暴跌。虽然限制交易的政策年复一年地重申,但几个省份的采矿禁令是最近担忧的问题。
上周四川宣布的采矿禁令导致大批矿工外流到海外寻求庇护。据估计,由于最近的禁令,国家 90% 的矿场将被关闭。这一消息意义重大,因为我国的矿场为全球 80% 的加密货币交易提供动力。
虽然采矿监管给全球加密市场带来了 FUD(恐惧、不确定性和怀疑),导致比特币价格大幅下跌,但许多专家对比特币的长期健康发展仍持乐观态度。以下三个原因告诉你为何采矿禁令可能不像看起来那么糟糕。
按照目前的情况,我国公民并没有被迫向国家上缴资产。“比特币”和“禁令”这两个词在打击行动中被广泛使用,但需要注意的是,政府并没有完全禁止持有比特币和其他加密货币。
央行主要关注的是加密货币的日益发展给国家的经济和金融稳定带来的影响。通过加强对投机性加密交易和采矿的执法力度,国务院希望国家经济能够更好地免受加密市场剧烈波动的影响。然而,最近对促进加密支付的金融机构的打击在很大程度上是对2013 年和 2017 年法规的重申。
二次元 NFT 项目 Azuki交易总额突破3亿美元,创历史新高:金色财经报道,2月10日,据最新数据显示,二次元 NFT 项目 Azuki 交易总额已突破 3 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本文撰写时为 300,305,980美元,交易总量为19,911笔。不过,目前 Azuki 地板价已经跌至 9.9 ETH,跌幅达到 20.48%。 Azuki 由 TeamAzuki 创建,主打二次元风格头像 NFT,此前在 1 月 13 日荷兰拍卖中三分钟即全部售罄(8700 枚 NFT 以 1 ETH 单价售出),而且还得到了 NBA 球星伊戈达拉等名人的支持。该项目交易总额在 2 月 1日突破 2 亿美元,这意味着在短短 8 天时间里交易额增加了 1 亿美元。[2022/2/10 9:41:33]
尽管近几个月政府对比特币和加密货币采取了更激进的立场,但提到的一些法规可能会像往常一样被颠覆。在 2017 年 ICO 热潮期间实施交易禁令时,加密货币交易仍在继续,许多参与者转向总部位于香港和日本的外汇交易。只要持有资产本身是合法的,用户就有可能想方设法规避交易限制。当然,如果政府选择更严格地执行现有法律,这种情况可能会改变。
虽然矿工的外流可能会在短期内扰乱加密货币市场,但从长远来看,权力分散有望使比特币网络不那么容易受到任何一个国家的规则和法规的影响。据估计,65% 的比特币开采发生在我国。由于矿工现在被迫迁移到其他国家,重新分配应该有助于缓解之前对中国矿业主导地位的担忧。
值得注意的是,比特币挖矿与国家之间的冲突远非新鲜事,5 月,由于全国电力短缺,伊朗宣布了临时采矿禁令,导致加密货币市场发生变化。
尽管与中国相比,伊朗的采矿量相形见绌,但问题仍然存在——如果矿工更加分散,采矿的风险和并发症将不那么普遍。随着最近的外流,这是很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预计有相当一部分矿工将迁往美国,外流实际上可能是朝着减少比特币碳足迹迈出的积极一步。
中国矿工的一个着陆点可能是德克萨斯州。该州受益于一些世界上最低的能源价格、不断增长的可再生能源份额和放松管制的电网。最重要的是,其拥有美国最支持加密货币的家之一,担任州长的Greg Abbot。
就目前而言,与亚太地区的矿工相比,北美矿工使用的能源范围更广,而且往往较少依赖燃烧煤炭等化石燃料。北美矿工报告的燃煤能源使用率为 28%,而亚太矿工的使用率为 65%。北美哈希商也更有可能将他们的业务连接到共享电网。
北美也有更多的激励措施向矿工提供可再生能源,无论是在自由市场上还是通过政府监管,因为采矿业对能源的过度使用在美国会继续受到公众的监督。5 月,埃隆·马斯克宣布特斯拉将不再接受比特币作为支付方式,直到采矿业的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 50%。6 月,参议员Elizabeth Warren(D-Mass.)公开批评比特币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呼吁加强对采矿业的监管。马斯克还与 MicroStrategy 首席执行官 Michael Saylor 一起参与领导了北美比特币挖矿委员会,该组织致力于提高美国在比特币挖矿中的透明度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并对抗比特币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拜登在2022 年预算中增加了几项新的加密货币报告要求,这表明该国正朝着加密货币可能受到严格监管但并未完全禁止的未来迈进。
未来的发展中,采矿业可能会倾向于使用清洁能源替代,这是一种比完全禁止更加可持续发展的进步策略。归根结底,尽管加密技术为数字时代带来了希望、创新和独创性,但总会有障碍需要克服,例如政府监管。但这些被广泛认为是长期发展中的短期障碍——这些障碍会尽可能地推进比特币等加密货币更好地发展。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