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最早发表于香港大公报经济观察家清和专栏,原标题《比特币会埋葬法币吗?》,作者:清和 智本社社长。
2008年12月,一个代号为“中本聪”的人发布了《比特币白皮书——一个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这标志着比特币的诞生,但是在当时鲜有人意识到它的存在。
然而,此后十余年,比特币在金融市场上掀起了一场场“腥风血雨”。如今,当美元愈加泛滥时,通胀愈加凶猛时,比特币的价值愈加突出。一些投资者逐渐将比特币视为类似于黄金的对冲资产。一些机构投资者将比特币作为抗通胀性资产来配置。
在学术界,一些经济学家将目光投向比特币,试图以此窥豹,探寻高通胀、高债务、高泡沫背后的货币解决方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金融学教授bhagwan chowdhry和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lex fridman都曾建议,比特币的创建者“中本聪”应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比特币,是不是解开当今世界经济危局的钥匙?
比特币诞生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比特币白皮书将中央银行系统视为危机的罪魁祸首。该白皮书直指要害:“传统货币的根本问题就是,它们必须得到全部的信任才能发挥作用。必须信任中央银行不会使货币贬值,然而历史上却不乏违背这一承诺的情况……”
事实上,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次原因正是法币与银行制度。在现行的法币与银行制度中存在两个悖论:
一是美联储悖论。
与全球大多数央行一样,美联储既是市场主体又是公共机构,二个主体不可兼容的。作为市场主体,美联储向全球市场供应美元,它是全球市场最重要的交易员,几乎所有投资者都在与美联储做交易。但是,美联储又是美国的公共机构,它不能追求利润目标,必须追求公共目标。
根据联邦储备法,美联储有三个目标,分别是充分就业、控制通胀和金融稳定。美联储扮演“最后贷款人”的角色,一旦危机爆发,美联储必须“依法”救市,以稳定金融市场,拯救就业市场。但是,美元容易因此沦为公共用品,金融投资者、房地产商、联邦政府都要求美联储发放更多美元。如此,一个公地悲剧便产生了,金融危机反复爆发,世界不可避免地陷入高通胀、高泡沫与高债务的泥潭之中。
La Haus完成其首笔以比特币支付的房屋交易:2月4日消息,拉丁美洲房地产领导者La Haus在哥伦比亚完成了其首个以比特币支付的房屋交易。
此前11月,La Haus宣布接受以比特币购买房产。(Bitcoin Magazine)[2022/2/4 9:30:56]
另外一个悖论是法币国家化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矛盾。
全球化的过程是一个去国家化的过程,是国家主权不断向外让渡的过程。如今,世界已经进入了深度全球化,但是,货币依然是高度国家化的法币,具有法偿性、强制性和垄断性。如此重要的货币资源,仅仅由央行的少数精英来支配。这与经济全球化的自由化、竞争性、公平性背道而驰。
美元是这一悖论的经典案例。美元是美国的法币,也是最大的国际储备货币和国际结算货币。美联储垄断了美元的发行,其货币政策主要对美国公民、企业与政府负责,不需要对全球市场负责。这导致了权责利不匹配问题。美联储根据美国经济需求实施紧缩或宽松货币,但对国际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甚至引发新兴国家的债务危机。这种外溢性危机属于全球化的市场风险,但货币巨浪的掀起者又不是一个完全的市场主体。
法币国家化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矛盾,是特里芬难题的内核,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的根本原因,也是当今世界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本原因。解决之道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大势,推动货币去国家化,让强制性法币退出历史舞台。
区域性货币似乎是经济全球化的解决方案。二战后欧洲逐渐走向统一,欧盟主要国家让渡出了货币主权,欧元由此产生。但是,欧元其实是加强版的德国马克,是一种超级法币。除了更加接近美元外,欧元没有改变法币的任何本质属性。它依然具有法偿性、强制性和垄断性,由中央银行来支配。某种程度上说,欧元在货币国家化的路上走得更彻底,距离经济全球化更远。
比特币是一种解决方案吗?
摩根大通向私人银行客户推销内部流通的比特币基金:8月5日消息,摩根大通本周首次开始向其私人银行客户推出内部比特币基金。两名知情人士透露,这只与比特币巨头NYDIG合作推出的被动管理基金目前还没有客户对其进行任何投资,但这种情况可能很快就会改变。摩根大通对此拒绝置评。消息人士称,该基金将作为私人市场上最安全、最便宜的比特币投资工具呈现给客户。 (CoinDesk)[2021/8/5 1:35:32]
比特币到底是什么?
根据白皮书,中本聪最初是希望通过分布式节点记账的方式,构建一个公开的、平等的、不可逆的比特币网络,以打破中央银行体系的垄断。但是,没有好处,节点并不愿意干这事。为了激励节点,中本聪设计了限量版的比特币。节点公平竞争解哈希函数,从中获取记账权,记账权则对应着一定数额的比特币。挖矿实际上是争夺记账权,比特币实际上是为了驱动比特币区块链网络而设计的奖励机制。
所以,比特币背后至少包含三层含义:
一是比特币是非法定、无国界的私人货币,即货币的非国家化;
二是比特币网络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网络,一个无国界的银行转账及支付系统;
三是比特币的出现,意味着一种非国家化的超主权货币以及无国界金融体系的尝试。
所以,与根正苗红的法币相比,比特币显得非主流与野心勃勃,总是裹挟着一种叛逆“信仰”:分布式、民主化、自由化,反垄断,反货币霸权。
从货币的角度来看,比特币并不是一个“合格”的货币。比特币是一个封闭的、与市场隔绝的发行机制,无法维护货币价格的稳定。“中本聪”在白皮书上表达了对传统银行系统的不信任以及货币超发的不满,试图通过定额发行(2100万枚)的方式维持比特币不贬值。实际上,这种办法是机械的、无效的。货币不是为了发行而发行,货币的功能是服务于市场交易。货币不应该定额发行,而是按市场需要发行。发行机制上存有缺陷的比特币,价格波动极大,很难成为真正的货币,更接近一种投机性数字资产。
当然,这无法磨灭比特币的价值,因为它打开了自由货币的潘多拉魔盒。自由货币,可以是国家化的货币(非垄断性的国家货币),也可以是私人货币(如比特币和Facebook的Libra),但它必须是完全自由发行、自由流通、自由竞争的货币。
自由货币才是经济全球化的货币方案,也是解决当今世界经济高债务、高泡沫、高通胀的货币方案。
从历史来看,自由货币的历史要比法币的历史久远得多。在古代,黄金、白银、铜钱、铁钉、食盐、羊皮等商品货币便是自由货币。经济学家马克斯·韦伯将这种“没有国家的保障”、由习俗或契约支撑的货币,称之为“卡尔塔货币”。近代社会,欧美国家广泛流通的银行券也是私人银行发行的自由货币。在美国自由银行时代,市场上流通的银行券多达上万种。
英格兰银行最早是由苏格兰人创办的私人银行,可自由发行银行券。1844年,英国皮尔首相推行了新银行法《皮尔条例》,将英格兰银行改组,分设发行部和银行部。该条例削弱了当时市场200多家私人银行发币权,确认了英格兰银行的央行地位以及英格兰银行券的法偿货币地位。这是货币史上的标志性事件——近代第一家央行及第一个法币的诞生。
不过,在《皮尔条例》通过后,当时的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对此提出质疑。他指出:
“既然我们信赖杂货店老板卖给我们的茶叶的分量,我们也相信面包店主卖给我们的面包的分量,那我们也可以信赖希顿父子公司(Heaton and Sons)或伯明翰的其他企业也会根据其风险、利润来供应我们沙弗林与先令。”斯宾塞的意思是,我们信任自由市场,为什么不将货币发行继续交给自由市场?
可惜的是,20世纪之前,经济学家并不重视货币理论,古典经济学主张货币面纱论,将货币视为外生变量。直到1898年瑞典经济学家威克塞尔发表《利息与价格》后,经济学家才打破货币面纱论,并将货币纳入经济学研究范畴。但是,这时欧美世界正在快速形成中央银行及法币体系,经济学家所提出的货币理论基本是法币理论,几无自由货币的智慧。就连新自由主义大师弗里德曼提出的货币主义也是法币理论。
奥地利学派的哈耶克晚年写了一本书叫《货币的非国家化》。在这本书中,哈耶克将其一生坚持的自由主义贯彻到底,大胆地提出以市场竞争机制打破国家货币垄断,引入竞争性货币和私人货币,攻破自由市场的最后一个堡垒。但是,这不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
当然,货币理论“跛脚”,但货币实践已经走在了前面。其实,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全球货币快速迈入自由化浪潮。越来越多的国家实施浮动汇率和自由汇率,私人银行发行的信贷规模远大于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市场上的货币主要是由商业银行来配置的。利率市场、汇率市场和私人银行,将法币推向自由化、市场化。这也是80年代开始经济全球化一日千里的重要原因。
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货币自由化遭遇重创,美联储及世界主要国家央行强势介入货币市场,直接给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越过商业银行给市场主体提供贷款。这种“逆流”最终导致世界陷入今日之危局。
比特币的出现似乎在告诉世人,重启自由货币才是大势与正道。自由货币遵循的是自由市场的逻辑:私人商业银行追求利润、控制风险,而珍惜货币信用,克制货币超发的冲动。私人银行提供高信用的货币,就像是面包师提供可口的面包。私人银行基于市场原则配置货币资源,远远胜于央行人为盲目的配置货币。自由货币的自由化、公平性,远胜于法币的垄断性与强制性。
自由货币在理论上统一了哈耶克的货币非国家化与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是货币自由化浪潮的推动者。弗里德曼是最克制的法币主义者,他主张除了基础货币外的一切货币市场均由自由化来解决。自由货币市场容许各种私人货币、国家货币、区域性货币以及各类货币公平竞争、自由流通。这才是全球化时代的货币。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