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角度目前蛮罕见的。如果不是我自己之前是做教育的,长期关注职业教育赛道并在其中实践,且现在做区块链的话,可能不会产生这个角度的思考,发现这种新的可能性。
新的可能性如果用一句话来概况,就是:“社群即教育”。
本文约5500字,正常阅读可能需要15分钟左右。简单阅读模式可以考虑仅阅读第1-7部分内容的小标题、第8部分的全文和第9部分的小标题,可提取文章的大概意思,但说服力将大减。
本文目录
非标的科技职业教育:巨大但极度分散的市场
非标的科技职业教育:无法抽象为课程的职业成长
非标化的解法:个性化的人带人模式
人带人模式的问题:利益不平衡,无法形成良性生态
区块链世界的新特点:社群是一切的根基
区块链世界的新特点:荣誉空前重要,新人空前重要,新人机会空前大
区块链世界的新特点:凡有价值的东西必可变现,且可能是超额的
新的模式的可能性:社群即教育
前路有无数难点,但都有可能的解决方案
非标(非标准化)的科技职业教育:巨大但极度分散的市场
科技行业岗位众多,比如可以初步划分为:技术/研发类、产品类、设计类、运营类、市场类、战略/投资类、职能及其他类。每个大类里又可分出无数岗位。
科技行业细分行业也众多,如社交、电商、出行、教育等等。随着科技行业大量细分行业逐渐走向成熟,各细分行业都对人才提出了更多独特的要求,人才普适性逐渐降低。
岗位、细分行业的不同,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不同,而希望找到更合适的工作机会的刚需始终存在,对科技行业的职业教育(包括职前教育)来说,便造成一个巨大但分散的非标准化的市场。这对擅长做规模化标准化市场的互联网行业来讲,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非标的科技职业教育:无法抽象为课程的职业成长
另一个角度的非标则表现为,哪怕具体到某个细分行业的某个单一岗位,统一的授课模式也难以发挥最关键的作用。
因为我是做产品的,就举个产品的例子。假设我是在校生,想到科技行业做产品经理,如果去上某个求职机构的课程,其实对我的短中长期的职业发展都没有太大益处,哪怕是Google、苹果、腾讯这种公司出品一套产品经理课程,那也起不到关键作用。
过来人心知肚明,最重要的就是去大公司做份实习,一份3个月的实习学到的东西顶自己看2年的课程。那这里会至少衍生出两个问题,一个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第一份实习怎么找;第二个则是除了实习,还能做什么让自己成长更快。
这里也很明确,除了实习,就是跟真正对口的从业者交流,让他来指点自己,这样成长最快。传统授课式的交流是不行的,是需要一些一对一的个性化交流的,这能帮助自己避开无数坑,更快成长,运用得当还可以提升自己职业发展的天花板。这种一对一交流带来的价值,很难提炼为一个标准化的课程体系,然后用传统的授课模式进行。
PayPal首席执行官:PayPal正关注DeFi和智能合约:金色财经报道,PayPal首席执行官Dan Schulman在第二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发表的评论表明,该公司正在加速关注加密货币技术。Schulman表示:“我们仍然对加密货币的势头感到非常满意”。根据Schulman的说法,PayPal的加密野心并不仅限于上述方面,PayPal正在清楚地考虑下一代金融体系的样子以及如何帮助塑造它。在强调了该公司与监管机构的对话以及可能为央行数字货币提供基础设施的长期目标后,Schulman指出了潜在的技术应用,特别强调了智能合约和去中心化金融(DeFi)生态系统。Schulman在电话会议中说:“想象一下不必寄送刺激性支票,而是将它们直接发送到一个数字钱包中,您可以立即收到它,而不必去支票兑现地点进行兑换,并为兑换缴纳费用。我们如何更有效地使用智能合约?我们如何将资产数字化并向以前可能无法访问的消费者开放?此外还有一些有趣的DeFi应用。因此,我们真的很努力。”[2021/7/30 1:23:39]
非标化的解法:个性化的人带人模式
既然内容无法标准化,那模式可否标准化?如果模式能够标准化、规模化,那也还算是一个互联网行业擅长解决的问题。
一种对非标化的典型解法是采用人带人模式,做好人与人之间的匹配,然后让个性化的东西发生在被匹配的两者之间。这样内容上是个性化的,模式上是标准化的,总体是可规模化的,这是蛮好的。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尝试解决科技行业职业教育问题,目前看主要有两种模式:
一种即1v1(1个导师带1个学员)甚至多对1(多个导师带1个学员)教育。这并非科技行业职业教育的主流授课模式,主流授课模式通常是大班、小班制的。各个主流职业教育机构也都正在进行类似的探索(或者至少探索过),但发展显然不够快不够好。
国内科技职业教育的龙头是开课吧和三节课,最近一轮融资都与疫情、国内教育政策变化等新因素有很大关系,开课吧在21年完成6亿元的B轮融资,三节课在21年完成2亿元的C轮融资。其主要关注点仍在传统的大小班授课模式上。
而更多的职业教育、职前教育机构要么做破产了,要么做成了小生意。除去头部的开课吧、三节课提供的课程可能在业界的口碑差强人意,绝大多数职业教育课程的口碑普遍很差,也即做low了。
另一种则通过社群/社区/社交进行。这种行为是零散多样的,可以认为并未发展为成熟的商业模式。这种行为可以发生在领英、脉脉上,也可以通过各种求职社群、求职社区发生,还可以通过大学社团、校友会、私人关系等等发生。
经历过科技行业求职的同学,应该能认同相关社团、社群、私人关系等都是很重要的,能体会到这种个性化沟通的价值是远大于课程的。但这种行为,目前并未大规模的标准化和商业化。
人带人模式的问题:利益不平衡,无法形成良性生态
数字资产平台OSL暂停XRP支付和交易服务:12月23日消息,数字资产平台OSL发推称,鉴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Ripple Labs及其2名高管采取的强制行动,我们已暂停OSL平台上的所有XRP支付和交易服务,立即生效,直至另行通知。据悉,数字资产平台OSL获得香港证监会颁发牌照,可交易BTC、ETH和通过筛选的证券型代币。[2020/12/23 16:15:30]
不管是1v1课程,还是发生在社群/社区/社交行为中的人带人,都存在严重的问题,故虽然其效果最好,但始终无法成为主流,也未形成足够大足够好的商业模式。
人带人模式中,主要有三方角色:相对资深的从业者(以下称之为老人)、经验浅一些的从业者或求职者(以下称之为新人)、起匹配/管控/生态建设等诸多作用的中间环节。
目前人带人模式的问题即无法平衡这三者之间的利益,无法形成良性生态。
老人:需求分散、时间紧张、优秀的老人的时间单价极度昂贵
新人:价值感知能力弱、支付能力弱
中间环节:需要赚钱但却难以提供难以替代的价值
长话短说,目前的现状就是两条路:利益、情怀。
走利益,商业行为,新人愿意付的钱难以请到真正有资格的老人(高薪,不差这点钱,空余时间还要陪家人等等),中间环节钱不好赚,只能两头盘剥甚至夸大效果进行欺瞒。这样生态才能勉强维持。
走情怀,非商业行为,老人为爱发电,效果不稳定,难以规模化,新人享受免费服务但也未必很满意,中间环节几乎无钱可赚,也得为爱发电,难以长久。生态也是勉强维持。
这也便引出本文要讨论的核心问题:人带人模式对于非标的科技行业职业教育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但这种模式存在严重问题导致一直难以发展壮大,而如今区块链带来了新的解决方案。
区块链世界的新特点:社群是一切的根基
社群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是个苦哈哈的活,没有真正做大的社群生意。做得比较优秀的可能是群响,做流量操盘手的付费社群,我查到的最近一轮融资是19年的数百万元的天使轮融资。
社群生意又苦又累又没有油水,有各方面的原因。从最本质上来讲,可能还是互联网还没有从根本上变革人与人之间的协作模式。这也便导致从社群的角度走人带人模式解决职业教育问题,极其困难。
而区块链世界则不同,以Friends With Benefits为例,它是一个基于Discord建立的社群,最近一轮融资完成于21年底,区块链世界的顶级投资机构A16Z等向其投资了1000万美元(估值1亿美元)。
这种不同可能来源于区块链世界的根本特性。我认为有两个:相信代码胜于人,能用代码解决的问题全部用代码解决;社群与代码结合解决人与人的协作问题,不能用代码解决的全部通过社群解决。简单讲就是用两个词解决一切问题:代码、社群。
如果说代码是区块链世界的第一根基,那社群就是区块链世界的第二根基。绝大多数区块链产品都需要以Discord、Telegram等社群作为核心依托,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社群的地位和价值空前提高,成为一个优秀社群的成员也将是很有面子的事情。
区块链世界的新特点:荣誉空前重要,新人空前重要,新人机会空前大
区块链世界是一个新世界,具有新世界的典型特点:原始、血腥、千奇百怪、战争不断,同时缺乏人才、强烈需要学习能力强和基本素质高的新人,这样的新人进入行业后也会面临空前大的机会。
行业原始、血腥,反而更需要信任和荣誉,成为一个优秀社群的贡献者,带出一批优秀的行业新人,与一批优秀成员结成弱关系,这对于行业中的任何一个老人来讲,都是有一定诱惑力的。
因链上数据是永久存在、不可篡改、完全透明的,荣誉相关的行为也会被永久的记录下来。这种永久的记录,也会逐渐提高荣誉的价值。
成熟行业不重视新人,互联网公司的校招受重视程度远远低于社招,成熟行业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而有太多人已经学到了大量有用的且未过时的东西,新人自然没有地位。新行业需要学习的东西同样多,但对于所有人都是这样,此时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时间与精力才是更重要的,没有经验有时候更有利于创新。所以新人空前重要,新人的机会也空前大。那此时,老人带新人也便更有利可图,而且也更有趣味。毕竟带出能替自己探索新路的学生才有意思,带着年轻人步自己后尘会索然无味。
区块链世界的新特点:凡有价值的东西必可变现,且可能是超额的
传统的互联网世界,有大量的人在做有价值的东西,但无法变现。比如大量的社群,大量的up主,大量的游戏制作人或者mod制作者等等。而在价值流动更通畅的区块链世界,随着创作者经济的发展,未来将会是凡有价值的东西必可变现的,且可能是超额的。
这里的核心区别可能在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其基本精神是无限复制、广泛传播以发挥更大价值,其本质是反版权的,此时对于创作者的商业变现方式限制过大,更多通过广告等方式间接变现,且都有一定门槛,这也便导致大量有价值的行为无法获得应得的商业收益。
而区块链世界中,创作者不再那么依赖版权进行变现,我做出一个东西可以漫天传播,没关系,这也确实能让我的作品为社会提供更多价值,但我可以通过区块链清晰地记录和跟踪所有权,更清晰的所有权以及所有权挂钩的投资、荣誉、身份、收藏、权益价值,才是真正巨大的,这可以给我带来更多利益,实现创作者、使用者、社会的共赢。这也便是如今和未来NFT的核心价值所在。
不仅仅是创作者,所有做出有价值行为并且形成一定共识的个体和组织,都可以通过各种类型的Token,去凝聚共识、预支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并进行商业变现。而且Token的性质,决定了这种变现可能是超额的,特别是如果这个个体和组织提供的价值越来越大,那所有相关的人都可以获得其更大的商业价值的一部分。
如果说代码是区块链世界的第一根基,社群是区块链世界的第二根基,则价值流动更加通畅是区块链世界的核心特点之一,Token则是区块链世界的灵魂,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当然,未来的区块链世界里,凡有价值的东西必可变现,也附带着大量无价值的东西也变现了,很多人利益会受损。泡沫是发展的必然副产品,一将功成万骨枯,虽然残酷,但这就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必然,所有的新浪潮莫不是如此。
新的模式的可能性:社群即教育
结合第1-4部分对科技行业职业教育问题的论述,第5-7部分对区块链世界新特点的论述,我们便可形成一套新的思路:社群即教育。
在Discord上逐渐建立一个大型精英化科技行业社群,主打社群交流、职业教育两个点,但这两个点是交融在一起的。一头吸收最优秀的科技公司的从业者加入,另一头吸收最优秀学校的潜在科技行业从业者加入,搭建平台让他们交流合作,并且用模式化的东西对老人和新人进行匹配,形成导师制度。
用Web3和区块链的分享和进取精神做润滑,用Token做激励,给导师荣誉、交流与合作机会、情怀寄托、潜在的超额收益,给学生最优秀的个性化职业教育服务且不收费。平台通过Token做冷启动,且Token能在很长时间内提供需要的资金,未来长期的商业模式则可以考虑B端变现,和对所有成员收费,对导师收费更高,对学员收费较低。在这样的模式下,对导师收费更高其实是完全可行和可能的。
更长远来讲,这是个把职场社交和职业教育结合在一起的社群产品,Discord总有一天是容纳不下的,还是需要做产品化,做独立产品的。这将是一个足够大的想象空间。
此时让我们再回过头看第4部分的问题便都有了可能的解决方式:
足够的物质利益:凡有价值的东西必可变现,所有付出必可通过某种方式获得商业回报,这种回报可能是超额的
足够的非物质利益:社群价值大,有面子,荣誉重要,新人重要,更愿意参与社群并且带新人
凡有价值的东西必可变现,商业模式至少初期、中期不再依赖新人付钱,新人免费可能反而更容易做起整个模式。解决新人价值感知能力弱、支付能力弱的问题
社群的价值大,凡有价值的东西必可变现,中间环节不愁没钱赚
前路有无数难点,但都有可能的解决方案
问题1:是做区块链的职业教育,还是用区块链做整个科技行业乃至更大范围的职业教育?
我认为区块链的职业教育不是一个足够大的问题,而这套方案从终局角度,是至少存在希望解决绝大多数行业的职业教育的部分问题的,不仅仅是区块链行业,甚至不仅仅是科技行业。但从科技行业做起更现实一些。
那如果是这样,其实我前面写的少量内容是存在逻辑问题的,第5、7部分,阐述的是区块链的工具价值,这个是可以推而广之解决更大范围的问题的,但第6部分阐述的是区块链行业的特点,是不能推而广之扩大到更多成熟的科技行业的。但这并不是特别大的问题,缺少这一点模式仍然成立,而区块链行业的分享和进取精神可以做为润滑,在社群中,有活力的新行业可以带动老行业,让老行业的模式跑得更好。
问题2:是区域的,还是全球化的?
区块链世界天生具有全球化属性,区域的格局太小,不仅是天花板低,而且其存活难度也许会更大。科技行业本身就是全球一盘棋,做就需要做全球化的,以英语为主,以其他各个主要语言为辅。
那这块做起来确实是有难度的,但是是可以解决的。
问题3:天花板是否足够高?
如果走精英化的社群,其最大规模是多少,商业价值的天花板在哪里,是否能够真正的规模化,做一个天花板极高的事情?
可以确定的是,其天花板不会低。但到一定程度,精英化社群终归会有瓶颈。此时可以考虑以社群(DAO)为根基,做产品化,做职场社交/社区产品,兼顾精英化与普适化,突破天花板。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